文 /中国国家画院王艺工作室.雕塑家 程波
作者简介:程波,北京央美文创雕塑设计院有限公司公共艺术研究所长 副院长;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专业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
公共艺术,即属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在台湾2002年修订版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定义为:平面或立体之艺术品及利用各种技法、媒材制作之艺术创作。通俗来说,这是一种将艺术创作概念与民众的公共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 市政广场 城市雕塑 大型广场雕塑设计 互动装置 多媒体互动装置 互动雕塑 公共艺术设计 不锈钢雕塑 抽象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设计 体育雕塑 运动雕塑 旅游景区雕塑 科技雕塑 红色雕塑 革命雕塑 军队雕塑 房地产雕塑 商业地产雕塑 美陈雕塑 雕塑租赁 雕塑展览
公共艺术家似为“艺术总导演”---他需以“跨域重构、嫁接融合”各种学科打包“五位一体化”的统筹设计,而现代公共艺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城市开发建设而诞生的。中国改革开放后,以城雕、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一度进入快速发展期,公共艺术开始不仅限于单纯的城雕创作,开始强调公众的参与,逐渐凸显出重要的“公共”属性。1998年,孙振华的群塑《深圳人的一天》诞生(见图1),中国的公共艺术开始由架上艺术走向公共空间。
(图1)作品:《深圳人的一天》
案例:《深圳人的一天》(见图1)
该项目首次打破城市雕塑历来重视和强调的“宏大叙事”,摆脱以名人为创作对象的模式,在街头塑造18位普通市民铜像,还刻了一面名为“数字的深圳”的背景墙,上面显示的是深圳某一天的蔬菜价格、股市行情、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等资料,如实地作为历史的横断面,记载了变化中的一个瞬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公共艺术逐步适应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各种新专业、新科技、新技术的加入,让公共艺术的表现行径愈发丰富多彩、新奇有趣,成为艺术真正近距离走向大众的主要途径。
1.公共艺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呼应 (图2)建筑与雕塑结合引出观众瞎想
案例:I SEE WHAT YOU MEAN(图2)
这是一座位于科罗拉会议中心门口的雕塑由艺术家Lawrence Argent,作者为这件作品起名为“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意图用一种友好的态度去诠释会议中心里面人的互动,从理解和沟通去切入,幽默的暗喻此处商务会议的区域功能特性。
(图3)艺术品作用于建筑
案例(图3):图为国际大师欧登伯格为日本东京都江区填海地有明之国际展示会场展示会场所创作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取意境,幽默地展示了这个场所特殊的功能性。
相关案例赏析(图4):
(图4)艺术品与建筑结合
2.公共艺术环保化
(图4)变废为宝(材料:垃圾袋) 风能与雕塑结合
案例(图5):这是由英国西北开发署资助的项目是Mersey河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伦敦设计师Tonkin Liu设计的金属雕塑。该雕塑安装在英国的墨西河边上,高14米,是60个由风力提供电能的LED照明灯。当风速超过5 mph时,灯光会逐步扩大,形成一团红色的光芒。这座风力发电花型雕塑被名为“未来之花”;借助风能与造型结合的趣味性雕塑。
(图6)绿色出行为环保理念的公共雕塑 创意材料:废弃的自行车挤压成纪念碑造型
(图7)小冰人呼唤环保
案例(图7):2009年9月2日在德国柏林御林广场音乐厅前,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料F)委托,巴西艺术家Nele Azevedo将一千多个不同形态的小冰人被放置在楼梯上。在华氏73度(摄氏23度)下,这些被称为小型纪念碑的小冰人经过几个小时的展出后,在众多参观者面前慢慢融化成水,消失殆尽。活动的组织者希望此举能引起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
3.城市景观的艺术化
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将艺术的概念融入其中,让整个作品本身就成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部分。
相关案例赏(图8-10):
(图8)万达建筑造型
(图9)雕塑功能化
(图10)放大后的视觉差
4.增添区域乐趣,强调对视觉差的应用和与观众的互动
这种公共艺术品的设置能够增加这个区域的趣味性,并鼓励受众尝试参与,同时节奏和步骤的变化也让这个公共艺术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戏剧性,有起点,有发展,有高潮。
(图11)当它们被放大后
图为美国明泥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雕塑公园的镇园之宝——“勺子桥和樱桃”。这个作品由著名雕塑家克劳斯·欧登柏格设计,其中樱桃重1200磅(约合544公斤),勺子重达约合2631公斤(图11)。
(图12)阶梯钢琴
《钢琴阶梯》杭州武林广场地下通道的楼梯被改造成一条会“弹钢琴”的阶梯,这段楼梯的台阶按钢琴键盘的次序排列,当有行人脚踏经过时,就会发出悦耳的钢琴声。(图12)
(图13)大地与键盘
(图14)借景
案例(图14):在墙壁中间,一个人似乎从墙里面钻出来与路人打招呼,新颖的形式令人惊喜。
相关案例赏(图15-19):
(图15)错觉与功能
(图16)艺术品的时尚化
(图17)错觉的艺术
(立体3D画与街头景观的结合)(图18)立体的画
(视觉差的应用)(图19)实景的互动
5.新媒体新技术的公共艺术
(图20)当微信与艺术品“嫁接”的后果
案例(图20):在南锣鼓巷地铁站,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以“北京—记忆”为主题,用4000多个琉璃单元体拼贴而成北京特色人物与场景剪影,让人感到了浓浓的“北京味儿”。
而更为人称道的是,每一个琉璃块儿里都包裹着一个二维码,每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个文化味儿十足的老物件,拿出手机扫一扫,文玩核桃、扳指、串珠……现代与传统,科技与历史,就这样完美地融化在一起。
(图21)灯光与雕塑
案例(图21):这件作品位于美国凤凰城市中心的公园,设计师Janet她起的名字叫做“它的秘密是耐心”。在建成之后已经成为凤凰城城市的一个地标与吸引力。
相关案例赏析(图22):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和灯光设计师合作之后.......
(图22)光影功能也可以这样玩
6.公共艺术与商业结合
公共艺术通过改变所在地区的景观,突出某些特质而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表达社区或城市的历史与价值,对于聚拢人气、提升项目品味都是大有裨益。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艺术也成为地产商贡献社会、增加资产价值的一种投资。
案例:“筑梦时间——东湖2013全国青年雕塑家邀请赛暨优秀作品邀请展”
2013年8月到12月,武汉华侨城联手楚天都市报、湖北美术馆,在武汉东湖之畔举行的“筑梦时间——东湖2013全国青年雕塑家邀请赛暨优秀作品邀请展”,让从全国200多件参选作品中甄选出来的10件作品,成为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的组成部分。
(图23)地景与雕塑
左图(图23):简杰《借意--大吸管》,材质:玻璃钢、不锈钢,尺寸:高3m,2013
吸管作为喝饮料的媒介链接着人和饮料两个物质,而作者却发现人们在“享用”东湖美景以及大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时与喝饮料的过程有深层形式上的相似感。当观众看到三支巨大的吸管插进东湖的水面,会想到什么?是否会用反思的心态审视这片人和大自然共处的环境?又或者仅仅是感到一种愉快有趣的感觉?在这些思考中,这件作品也由此完成了作品与环境、与观众的互动。
右图(图23):王彦敏《坐看风景》,材质:铁,尺寸:高7m,2013
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中,作品将小元素夸张扩大,形成别具视觉冲击力的景观雕塑,在将日常生活用品雕塑化的同时,又完全剥夺了它的功能;在散发掉一种意义的同时,又生长出另一种意义;也将那种极通俗和表象的形象以新的姿态渗透进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作品采用金属的材质,让其慢慢的滋长自然出锈,得出的红色绣质物附着在作品的表面,放置于绿色的草地上也为城市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案例: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图24)
从1998年开始,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深圳雕塑双年展。历届雕塑展都致力于当代艺术公共性问题的探讨与实验,通过较为宽泛的当代雕塑艺术的概念和样式,围绕着与中国当代社会相关的文化问题进行讨论,并努力使当代艺术和华侨城的公共环境及社区产生对话关系。
(图24)借用地景
(图24) 傅中望《地门2#》(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材质:铸铁,尺寸:600×340×70cm,1999
这件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种错意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种思考的可能性,它超越了寻常的审美判断与文化认知,从而以一种新观念、新形态,而走出了雕塑的边界,并进入了公共艺术的视野。
在当前,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努力推动着艺术作品与自然及现实生活地融合,深入关注现代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满足,不断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表现出明显的生态主义追求。(图25-26)(图25)北京富力广场公共艺术展
(图26)北京侨福芳草地的公共艺术品
2014年5月30日开业的上海松江万达广场景观及公共艺术,建筑外立面与景观环境和雕塑造型“三位一体”立体化设计,互为呼应,打破专业的界限,从平面到地面再到立体造型利用抽象符号贯穿整个大环境,高度把握设计语言统一并重构融合户为作用。(图27-31)
(图27)上海松江万达广场的景观雕塑
(图28)空间立体化的雕塑
2014年11月开业的 通州万达广场主题系列雕塑设计方案(之一(图29))
2015年开业的德州万达广场主题雕塑《竞渡》(图30)
2015年开业的渭南万达广场金街民俗文化情景雕塑《秦腔》(图31)
北京央美文创雕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制作安装
北京央美文创雕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制作安装
2016年5月开业的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景观雕塑《拉胚》《琴棋书画》《青花亭座椅》等均与人的功能和环境的“互动参与”,实现了”雕塑+”(图32 、图33)